日據時代末期日人為了消滅台灣人的習俗,加強皇民化運動,禁止台灣人過舊曆年。但禁者自禁,過者自過,台灣人同時又不得不過日人規定之新正。那時流行二句打油詩可見台灣人保持自己風俗的心境:「你過你的新曆關,我過我的舊時年」,「新曆也是年,舊曆也是年,相隔四十天,一歲過二年」。
舊曆廿五日起叫「入年假」,到正月初五則為「出年假」。在入年假前,要把正月裡食用稻米及柴草準備好,表示入年假後就不碾穀不舂米。同時家家戶戶也把屋內外打掃乾淨,廿四晚要送灶神,用五谷麥芽糖等當祭品。然後燒金紙放爆竹,送灶神升天述職。接著就要上街辦年貨,如拜神及祭祖宗之金香燭炮,以及菜餚魚肉。
在外謀生的通通要回家過年,男女老幼在年假中不可罵人,更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或髒話。除夕早上就要開始拜天公。過年祭祖更是客家人必備的禮俗,客家台灣人可能比較注重祭祖,因為客家先祖來台,創業困難。祭祖除了表示不忘或感謝先祖外,更用來教導子孫:有祖先之努力,才有後代之繁榮。
除夕夜食年夜團圓飯,更是一件大事。全家依輩份高低順位坐齊,由最高輩帶頭動筷。長年菜是每年一定有的,若有「桔醬」可沾,真是百菜之王。這頓團圓飯雖豐盛,慣例是不喝酒的。鈔票放在紅袋內,大家都有份。兄弟們在外謀職有收入的,也會給弟妹或侄甥食完年夜飯,一收拾妥當,就等待長輩們發磧〈壓歲〉年錢,全新的些壓歲錢。客家人沒有守歲的習俗,但除夕整晚仍燈火通明,傳說是晚老鼠嫁女兒,要燈照路,一種慈悲的習俗。
除夕當日,不但家內外要打掃整潔,也要把門廳之對聯換新。除夕前還需解決的是還債,一般積欠商號的帳,不但有人專程送來,老闆更是早晚來拜訪。窮人則只好躲藏,俗稱「有錢人過年,窮苦人過難」即是此理。若真不能償還,與事主言明諒解則叫「卡年」。不管躲藏或卡年,債則只能討到除夕十二點,過後就是新年了。路途相逢只能互道恭駕新喜,不得討債。
年初一,取吉時開啟廳門,以清茶糖果接財神,燃放爆竹。大年初一早餐,客家人都是吃齋(素)的。整天都不吃魚或肉,表示從頭開始節省之意。年初一當天農家是不串門子拜年,但以後的年假期間互到親戚朋友家拜年。若有客人來拜年,家中經常準備好星仁糖、冬瓜糖以及煎甜粄泡糖茶來招待客人。若隨行有小孩,還要互贈紅包以示親愛和睦。
年初二是「轉妹家」日,講究的家還要派人去迎接女兒歸省,轉外家攜夫帶子,手提雞臂、酒、甜粄等禮物,更不能忘了給父母親一個紅包。初一初二有人不掃地,有人用掃把向內倒拖,把垃圾積在內角,以免把財寶掃走。到了初三,才把積了幾天垃圾清除,叫送窮鬼,有人還要燒香燒金紙來送窮鬼。
年初五叫「出年假」,是日清晨將灶神接回來,燃爆竹燒金紙。年假已過,大家又各就位忙自己工作。過年後第一次上田作事,帶一束香及一帖金紙,在田邊拜一番,以求免虫害並祈豐收。若要洗滌衣物,也帶香紙,去河邊拜水神。
過年一般而言是過年初一,但據黃榮洛一篇文章,不少客家人的過年有提前或延後之慣例。他認為客家台灣人先祖,一般生活歷經艱難,為了逃難,可能提前先過或逃離回來再過。這些特別日期就遺留給後代,是艱辛生活的紀念。
初九是「天公生」,該敬天公的。正月十五是元宵,客家人家家做菜包慶祝。正月十六起台灣客家人開始陸陸續續去掃墓,這是客家台灣人獨特的。有人的猜測,因在台灣客家人先祖較窮困,沒有多餘的錢及時間,所以一石二鳥趁此農家假期完成掃墓,了椿一些心事,以後才能勤快工作,這也是較困客家人想出的變通之道。
正月廿日的「天穿日」也是客家人才慶祝的,從前天穿日的祭拜,不輸其他節日。家家戶戶擺供桌祭拜,差不多全部客家莊都休假。天穿日必須休假,據說是「天穿地漏」,那一天賺的錢,也會漏掉,不如大家放假。民間語如「有食無食嬲天穿」、「天穿無嬲苦到死」,即強調天穿日是休假日。最近這一習慣已較少人奉行,有些地方每年在此天穿日舉辦山歌比賽,也是因配合此休假日的習慣。
新年假期中,各客莊也舉行北港媽祖進香團,去北港迎媽祖來村莊奉祀幾天,或送媽祖香旗去北港過爐。對客家台灣人信仰的義民爺,也有類似媽祖的進香團及送香旗去過爐的習俗。送香旗去媽祖廟或去義民廟過爐,俗稱「轉妹家」,是一年一度的。客家台灣人信仰義民爺與媽祖婆都非常虔誠,很人迎回家廳堂祭祀。客家台灣人奉祀福佬人的媽祖,聽說也是有原因的。要渡過險惡台灣海峽這黑水溝,為了要安全到達台灣,客家人上船前也向航海的護神媽祖起願,如果能安全到達台灣就奉祀媽祖。新年期間農家較有時間,所以選擇這期間,迎神也變成傳統的新年盛事。
過年為一大盛事,除舊迎新,各個程序都有其來源與因果,每個民族的傳統歷史不逕相同,造就了在同一個土地有不一樣的過年方式。
資料參考:自古木廓在中原文化叢書第三集的「台灣客家春節風俗」、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