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的說法是作爲一個漢族民系的稱謂,也是作爲一種文化的概念。
客家,是嶺南漢族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客家的說法起源於廣東,混合同化了嶺南地區最早的百越諸族而形成的南方漢族。廣東客家人對內會用客家話交流,對外會用廣州話和普通話交流。在中國大陸主要分布在廣東東部、北部和廣西東南部、以及福建南部、江西南部。
起源
客家爲漢族的一個民系或「族群」。一般而言,客家民系是始於秦朝末至宋朝初的南遷漢族人在閩、粵、贛交界地區,融合了百越諸族等形成的民系。客家文化的主要文化特徵繼承了正統的漢族文化,也混合了百越族文化,進而形成嶺南文化中獨具魅力的客家文化。因此,「客家」的說法是作爲一個漢族民系的稱謂,也是作爲一種文化的概念。由於客家人信奉勤儉,注重知識及教育,客居世界各地而不忘本,故常有東方猶太人之美譽。
「客家」之稱出於明末清初的一次大規模族群在廣東土客械鬥,是由當時在廣東西部的江門地區以「四邑人」自居的四邑民系等冠予客家的,是一個他稱。
「客家」這個他稱名詞後來由於羅香林的客家學說而廣為人所知,逐漸成為族群名稱,不少人開始欣然受之,自稱客家人。但部分人並不喜歡這個名詞,因爲在廣東的惠州、河源、興梅等地有很多世代居住這片土地的便是被稱之先客的客家先民,這些客家先民並不比廣東其他兩個民系晚來於廣東。在台灣的部分,清朝和日治時代以廣東祖先和福建祖先來區分,福建客家人被列入「閩籍」。
遷徙說
- 第一次在秦始皇統一全國時期。
- 第二次在東晉永嘉年間。
- 第三次在唐朝僖宗乾符二年黃巢之亂。
- 第四次在南宋末年,這是客家民系南遷到廣東的關鍵時期。隨著蒙古軍的南進,贛、閩客家先民隨敗退的宋皇室進入廣東東部、北部。
- 第五次是明末清初,粵、閩地區部分客家人由於湖廣填四川的政策遷徙到四川。
- 第六次是鄭成功攻取臺灣後,派出大量軍民〈其中不少客家軍民〉對抗清兵失敗後,不少粵、閩客家在臺灣桃竹苗、高雄屏東六堆、花東縱谷等土地開墾。
- 到了清朝中期未,鴉片戰爭後,國力持續衰退,廣東裡客家地區田寡人稠情況日趨嚴重,大量廣東人人口眾多〈包括客家人〉移民至南洋等地。
文化
客家文化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廣東文化的重要支流。客家人非常團結合作,在中國大陸多居於閩粵贛地區,故有濃厚的丘陵文化,客家人也被稱為「丘陵上的民族」。
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有成功者,因此亦有「東方猶太人」之稱。有人說:哪裏有陽光,哪裏就有客家人;哪裏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裏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在廣徵客家人士意見後,宣布將把具客家獨特性的「天穿日」,訂為中華民國「全國客家日」。
「天穿日」源於古代女媧補天傳說,為客家人感念女媧補天相助的特殊節慶。每逢天穿日,客家人便會放下工作,一方面忙裡偷閒,也讓大地休養生息;從現代環保概念來看,適度給予大自然修補恢復的時間,更能讓環境生生不息、資源永續發展。
風俗
- 客家人唱山歌,並且在不同的場合、節慶時有對歌的風俗。是客家文化的精髓之一,主要流行於廣東、福建、江西、台灣等地或國的客家人當中,主要靠口頭創作,隨意而出,是客家音樂的代表。
- 客家人與明清時代的其他漢族人不同,歷來從沒有裹腳的習俗,窮人家女子一般赤腳或穿木屐,與男子無異。
- 客家人有在清明節做艾粄的習俗。不同於閩南人,客家人在不同地區又有不同的掃墓文化,時間很不固定。
- 客家人有拾骨葬的習俗,拾骨葬是客家文化繼承百越文化的一部份。
語言
客家人使用的語言,通常稱為客家話、客家語、客語、土廣東話。在臺灣,教育部命名為臺灣客家語,亦是台語之一。
中華民國過去推動的國語運動打壓包含客家話的台灣本土方言,致使年輕一輩台灣民眾能聽說客家話的人數大幅降低。
客家話有一種由西方基督教傳教士於19世紀創立,使用羅馬字母拼寫的文字,由閩南語白話字改造而來。傳教士用這種文字印刷了不少基督教刊物。中國國內的客家人大部份通用漢字。
服飾
客家傳統服飾原同為一般漢人所穿之漢服,滿清入主中原後易服於今。現為「上穿大襟衫,下穿大襠褲」,其顏色以青色、黑色為主,給人素雅而嚴肅的印象,恰似其沈穩隱斂之民族性。現代客家人基本上都穿西式服裝,與其他漢族人無異。粵東北、贛南等地還保留有一些小孩子穿戴的客家傳統服飾。
飲食
因為客家族群多遷徙且居住華中、華南丘陵的丘陵山地地區,勞動出汗多,需補充鹽分以維持體力,因此飲食傾向多油多鹹的重口味菜,為下飯以應付大量勞力,並且好用各式處理過的醃製菜類作為食材入菜。
台灣的客家人
臺灣客家人,臺灣第二大族群,為具有客家血統的臺灣人。客家人的母語為臺灣客家語,但在1949年之後,由於國民黨政府的政策,許多客家人後裔,都改以國語為母語。根據統計,半數以上客家人,祖籍為鎮平縣及陸豐縣,今所謂的四縣腔及海陸腔亦指源於兩地之口音。
臺灣客家人來臺相當早,德國史學家Riess研究荷蘭史料發現:荷蘭人來臺與原住民溝通時,多由客家人居中翻譯。帶鄭軍入臺之荷蘭通事-何斌、鄭家諸葛-陳永華、清軍施琅攻臺的對手-鄭軍主將劉國軒皆為客家人。尹章義認為客家人與台灣閩南人幾乎是同時抵達臺灣,甚至於可能更早。
客家人後來因施琅嚴禁粵中惠、潮之民渡臺,人口數逐漸不如閩籍,而在閩粵械鬥失利,被迫退出平原,遷至靠山的丘陵地。於是丘陵地多形成客家人為主的村莊,保有濃厚的客家文化,亦有部份地區的客家人在人口數居上風,得以居住在平原或沿海鄉鎮。臺灣客家地區即桃竹苗、高屏六堆、花東縱谷地區。
早期影響臺灣客家人口分佈的因素,主要為閩粵械鬥及樟腦採集,客家人並沒有來臺較晚,也不是主動選擇類似原鄉地形之丘陵地來居住。道光十年台北盆地閩粵二族因爭地盤發生械鬥,客家人人數較少械鬥失敗,被迫遷至開墾較晚、較貧瘠的山麓與丘陵地帶。
美濃平原,則是客家人在原漢衝突中,從平埔族手中得來的。新屋鄉屬沿海鄉鎮、平原地形,原有平埔族及泉州人先後開墾,後因客家移民日增,成為客家鄉鎮,永安漁港亦成為臺灣唯一以客家籍為主體的漁港。花蓮縣客家人多為日治時期樟腦業盛行時,自臺灣西部遷居,臺南市楠西區亦有同例,埔里鎮在一百年前台灣日治時期,來自臺中東勢、苗栗、桃園和新竹等地的客家人,從事樟腦業因而遷徙,佔了境內族群的80%。
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
是指依照中華民國客家基本法第6條規定:「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對於客家人口達三分之一以上之鄉〈鎮、市、區〉,應列為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加強客家語言、文化與文化產業之傳承及發揚。」所劃定的區域。
在亞洲有幾大民族被喻為東方猶太人,他们在商界、科技、文藝等領域都極具天賦,然而,他们又與猶太民族一樣備受古已慣之的地方派系擠壓,人口并不占多数的他们雖有數量可觀的政客,但似乎難有人能執掌江山社稷。所幸,他們中的一部分在國外,如泰国、新加坡等國家成功登頂政壇。目前,在中國被稱為東方猶太人的主要為潮汕人、温州人、客家人。
有人稱: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被稱為東方猶太人,他们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也同時為華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歷史的長廊裡,客家人在遠離「中心」和「主流」的地方以自己獨有的方式生活著,并執著地傳承著自己的血脈和文化。
客家人經歷的遷移和苦難,和猶太人是何等的相似。與其說潮州人温州人是東方猶太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忽略了猶太人飽受戰亂、四處遷徙的歷史,而這個,與客家人是相同的。所以,稱客家人為東方的猶太人更加合理。不能老往商業方面想,猶太人對世界的貢獻,絕不僅僅在於他们會經商。
資料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